薄膜沉積是集成電路制造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,傳統的薄膜沉積工藝主要有 PVD、 CVD 等氣相沉積工藝:
PVD(物理氣相沉積): 在真空條件下,采用物理方法,將材料源(固體或液體) 表面 氣化成氣態原子、分子或部分電離成離子,并通過低壓氣體(或等離子體)過程,在基體表面沉積具有某種特殊功能的薄膜的技術。 PVD 主要方法包括真空蒸度、濺射鍍膜等, 不僅可沉積金屬膜、合金膜, 還可以沉積化合物、陶瓷、半導體、聚合物膜等,所涉及材料包括所有固體(C、 Ta、 W 困難)、鹵化物和熱穩定化合物。
CVD(化學氣相沉積): 主要是利用含有薄膜元素的一種或幾種氣相化合物或單質、在襯底表面上進行化學反應生成薄膜的方法。 CVD 法可制作薄膜材料包括堿及堿土類以外的金屬(Ag、 Au 困難)、碳化物、氮化物、硼化物、氧化物、硫化物、硒化物、碲化物、金屬 化合物、合金等。
隨著集成電路集成度越來越高,尺寸越來越小,高介電常數(high k)柵介質逐漸替代傳統的氧化硅柵,同時高寬比越來越大,對沉積技術的臺階覆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因此 ALD 作為能夠滿足以上要求的新型沉積工藝已被越來越多的采用:
ALD(原子層沉積) : 可以理解為一種變相的 CVD 工藝,通過將氣相前驅體脈沖交替地 通入反應器并在沉積基體上化學吸附并反應形成沉積膜的一種方法。與傳統 CVD 不同的是,ALD 在沉積過程中, 反應前驅體是交替沉積, 新一層原子膜的化學反應是直接與之前一層相關聯的,這種方式使每次反應只沉積一層原子。 ALD 已沉積材料包括金屬、氧化物、碳(氮、硫、硅)化物、各類半導體材料和超導材料等。
ALD沉積材料
ALD 相比傳統的 PVD 和 CVD 等淀積工藝, 充分利用表面飽和反應,天生具備厚度控制和 高度的穩定性能,對溫度和反應物通量的變化不太敏感。 因此 ALD 法沉積的薄膜兼具高純度和高密度,既平整又具有高度的保型性,即使對于縱寬比高達 100:1 的結構也可實現良好的階梯覆蓋。 而 ALD 此前主要缺點在于沉積速度較慢,大約 1 ?/min,但是隨著目前沉積薄膜層厚度要求越來越薄,這一缺點的影響已不再成為問題。 ALD 開始在柵氧化層,擴散阻擋層和存儲器結構中的電極薄膜層應用越來越廣泛。
PVD、 CVD、 ALD 工藝特性比較
對于 ALD 工藝,前驅體的選擇通常需要滿足以下要求:(1) 在沉積溫度下具有足夠的 蒸汽壓,以保證其能充分覆蓋基底材料表面;(2)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,在沉積溫度下不會發生自分解;(3)高反應性,保證其在基底表面迅速發生化學吸附,或與材料表面基團快速發生有效的反應,從而使表面膜具有高純度;(4)反應副產物對基底和表面膜沒有腐蝕性;(5)材料來源廣泛, 低毒性。
常用的 ALD 前驅體包括非金屬前驅體和金屬前驅體。 非金屬前驅體如鹵化物(SiCl4、AlCl3等)、氮化物(NH3、(CH3)NNH2、BuNH2等),金屬前驅體如烷基前驅體(Ga(CH3)3、Mg(C2H5)2)、 β-二酮前驅體(La(thd)3、Ca(thd)2)、醇鹽前驅體(Ta(OC2H5)5、 Zr[(OC)(CH3)3]4)、烷基胺及硅胺基前驅體(Ti[N(C2H5CH3)2]4、 Pr[N(SiMe3)2]3) 等等。
3D NAND 的制造工藝十分復雜,主要包括高深寬比的溝開挖(High aspect ratio trenches)、在源與漏中不摻雜(No doping on source ordrain)、完全平行的側壁(Perfectly parallel walls)、眾多級的臺階(Tens of stairsteps)、在整個硅片面上均勻的淀積層(Uniform layer across wafer)、一步光刻樓梯成形(Single-Lithostairstep)、硬掩??涛g(Hard mask etching)、通孔工藝(Processing inside of hole)、孔內壁淀積工藝(Deposition on hole sides)、多晶硅溝道(Polysilicon channels)、電荷俘獲型存儲(Charge trap storage)、多種材料的通孔刻蝕(Etch through varying materials)、復合多層膜沉積(Deposition of tens of layers)等。
3D NAND 基本工藝流程
由于 3D NAND 復雜結構需要制造高的縱深比,相關流程包括疊層沉積、高深寬比通道孔蝕刻、字線金屬化、階梯蝕刻、高深寬比狹縫蝕刻,以及階梯接觸線成型等。 其中疊層沉積和自線金屬化對沉積工藝提出了極高要求,在這方面 ALD 工藝比傳統 CVD 及 PVD 工藝更具優勢。
3D NAND 結構及關鍵沉積、蝕刻流程
ALD 工藝可有效減小應力。 3D NAND 堆疊存儲單元的制造環節起始于交替薄膜沉積, 精 確控制每層薄膜厚度的均一性至關重要, 晶圓翹曲和局部薄膜應力直接影響到光刻疊對精度, 薄膜的厚度和重復性則影響存儲單元的有效體積和光刻/蝕刻表現的一致性。因此,薄膜應力控制和良好的均勻性對晶圓良率十分關鍵。 同時,在采用置換柵極工藝的 3D NAND中,同層中存儲單元的導線連接靠鎢填充實現, 傳統化學 CVD 鎢薄膜具有高伸張應力,會導致晶圓翹曲,同時工藝帶來的氟元素會擴散到鄰層,造成缺陷并影響良率。 而采用低氟鎢(LFW) 的 ALD 工藝可以制造出更光滑的表面形貌,更緊密地貼合每個填充層,從而減小沉積流程產生的應力。 相比于傳統 CVD 鎢沉積技術, ALD 低氟鎢技術可降低一個數量級以上的應力(GPa→hMPa)、 99%的氟含量以及 30%以上的電阻率。
ALD 沉積薄膜均勻性更高,產生的應力最小
除了有效控制應力, ALD 具有更好的臺階覆蓋能力,可滿足 3D NAND 制造過程中高深 寬比的要求。 隨著 3D NAND 層數的增加,孔道的深寬比也不斷加大,制造中需要在深寬比100: 1 的孔道中縱向和橫向高 K 介質(Al2O3)、鈦阻擋層(Ti/TiN)等物質。 由于 ALD 沉積過程可有效控制薄膜的厚度和均勻性,因此可以實現高深寬比孔道的均勻覆蓋,而 PVD 和CVD 對于高深寬比的臺階則無法實現均勻覆蓋,約接近臺階頂部厚度越厚,若臺階的深寬比過高,可能會造成頂部開口堵塞。
PVD 等方法通常無法實現高深寬比的均勻覆蓋
不僅 3D NAND 如此, 平面 DRAM 最重要也最艱難的挑戰,是儲存電容的高深寬比。 儲存電容的深寬比會隨著元件制程微縮而呈倍數增加,導致平面 DRAM 的制程微縮會越來越困難,因此 ALD 工藝在平面 DRAM 及 NAND 中也有重要應用。
DRAM 制程越窄,深寬比越高